行政法规政策法规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政法规政策法规

新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新乡市“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27936次


新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新乡市“十四五”招商引资和
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已经2022年9月29日市政府第10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21日

新乡市“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

  一、规划基础及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全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外开放战略和工作部署,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培育平台载体、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招商引资、引智、引金、引企“一招四引”联动发展,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取得新成就。

  ——顶层设计不断加强,机制日益完善。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召开了高规格的对外开放大会、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新乡市全面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行动方案》《市领导领衔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开展“一招四引”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投资促进工作的十条措施》《新乡市进一步转变观念破解难题推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高度重视郑新一体化发展工作,与郑州市签署了《加快推进郑新融合发展框架协议》《郑新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建立了招商引资“周动态、月通报、季排名、半年观摩、年终总结”的督导问效机制,优化项目服务机制,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健全了外资企业“白名单”和“服务官”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招引承接规模稳定扩大,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7.86亿美元,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三位,是“十二五”时期的1.55倍,年均增速为6.76%,位居全省第一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4个百分点。实际到位省外资金3233.6亿元,位居全省第五位,是“十二五”时期的1.50倍。202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19亿美元,同比增长8.5%,占全省的比重为6.57%,比GDP占比高1.09个百分点。实际利用省外资金724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省的比重为7.01%,比GDP占比高1.53个百分点。截至“十三五”末,新加坡丰树、法国圣戈班、比利时百威英博啤酒、美国空气化工、中航集团、中粮集团、中兵集团、中国通用集团、上海宝钢等23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市投资。

  ——平台载体能级提升,建设成效显著。高质量推进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发展量在郑洛新自创区连续两年居第一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三位;河南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被认定为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5家,居全省第二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4家,达到402家,居全省第三位。各类经济功能区加快建设,全市国家级、省级经开区、高新区达到5家。在2020年国家高新区总体排名中,新乡高新区入围全国100强,排名较上年提升10个位次跃升至66位,实现了在国家高新区排名中的历史最高位次。“一体两翼”国际陆港加快建设,中欧班列(新乡号)“新日韩”铁海联运,实现常态化运营,保税物流中心一期主体建成。积极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成功列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新乡经开区获批国家纺织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招引活动高水平举办,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高水平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活动。成功举办四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成为河南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新乡市开放招商的亮丽名片。成功举办新乡市承接京津冀、长三角、闽东南等地区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和新乡市比干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招商活动。

  ——产业链逐步完善,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逐步增强。“十三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华为科技、华大基因、华润电力、海康威视、平煤锂电、雪人股份、鲁花食品、五得利面粉、立高食品等项目陆续布局我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食品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华为鲲鹏、机器人、大数据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中国电池工业之都”复评成功,中国铁塔(新乡)动力电池回收与创新中心成立,省MEMS(微机电)中试基地成功获批,华兰疫苗成为全省首家胡润榜独角兽企业。中原融创文旅城等项目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二)存在问题

  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部分县(市、区)开放意识和机遇意识较差,法无依据不作为,没有成例不敢为,缺乏创新胆识和魄力。工作开展上因循守旧,存在惯性思维,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不够。二是招引后劲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年均增速为5.63%,在全省排名11位。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项目不突出,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较少。三是项目建设标准不高。由于受到市场环境改变、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环保标准提高,以及规划、土地、环保审批等方面的影响,部分项目落地情况不容乐观。“十三五”期间,承接产业转移资金到位率仅为36.54%。四是招引方式落后。对于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方法掌握不够、运用不多,仍用拼资源、拼政策等老办法抓招商引资,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五是平台载体能级不足。与省内兄弟地市相比,我市缺乏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已成为招商引资工作中的突出短板。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引领力不强,经开区、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市的11%和8%。六是专业化招商队伍薄弱。各县(市、区)在不同程度上普遍缺少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招商队伍,难以适应新时代招商引资的新需求。受到编制不足的影响,全市专职开展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规模较小。

  (三)“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变化,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展机遇。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加快发展,为我市通过招引承接突破传统产业固有格局、实现换道领跑带来新机遇。从国内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高质量商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显现。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成功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推进商品和要素等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从我省看,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省委以前瞻30年的眼光提出实现“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部署要求,为我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加快推进,为郑新融合发展和郑新产业带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从我市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综合配套等招商引资竞争优势不断凸显,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力巨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有利于我市创新主体、创新资源、高端人才等各类要素加速集聚。

  面临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跨国投资持续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趋势加强。从国内看,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企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盈利下降,投资意愿降低、决策相对谨慎,给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挑战。从省内看,为应对疫情冲击、做好稳投资保增长,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加大工作力度,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从我市看,土地、资源等要素供求关系趋紧,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对高质量外资的吸引能力不强。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仍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科学把握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律,积极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篇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及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新一体化建设等重大机遇,鲜明确立“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以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题,突出重点产业领域、方式方法创新、重点来源区域、平台载体支撑、营商环境保障,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打造“两地三区一枢纽”,确保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进五争四”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党政引领,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党政主要领导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主动联系对接企业、引进优质项目。相关部门管行业、管招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联合招商工作力度,做好全方位要素保障和服务,加快推动项目落地。

  ——扩大规模,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结构,突出中高端、关键环,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税收贡献强、成长性好的产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税收、新增就业的贡献。突出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强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招商引资。

  ——招大引强,扶小众创。着力招大引强,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以及大型央企、国企等战略投资者,吸引其在我市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结算、物流等重要功能性机构。依托新乡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等载体,吸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引资引智,并重并举。加快推动招商引资向引资引技引智一体化转变,吸引与中高端项目相关联的高层次人才、技术、品牌,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同频共振、一体推进,不断提高招商引资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绿色招商,低碳转型。牢固树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绿色招商方向,推进实现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将“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到项目准入。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总量再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再上新水平,载体平台能级实现新提升,对“两地三区一枢纽”、经济总量在全省“进五争四”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规模总量再上新台阶。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和实际引进省外资金年均增速3%以上,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分别超过72亿美元和4000亿元。到2025年,实际使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分别达到15亿美元和850亿元。

  ——质量效益再上新水平。累计引入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省外合作项目100个以上,设立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企业30家以上。到2025年,在新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总部型机构达到3家以上。

  ——载体平台能级实现新提升。新乡高新区、经开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的位次不断提升。每年新增2—3个省级开发区,到2025年全市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营业收入超千亿、超500亿的开发区分别达到1个和2个。加快申建新乡(平原示范区)综合保税区,创建河南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2—3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积极申建经开区物流国际合作产业园,融入中国—新加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行南向至东盟新线,打造北向中俄贸易通道。

  ——产业集群化发展显著增强。通过引进一批龙头项目,打造一批“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对全市高质量发展支撑显著增强。到2025年,培育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与新医药、食品产业、轻纺500亿级产业集群,化工、建材300亿级产业集群。

  三、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招引承接

  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质效提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赋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提质发展传统产业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高位嫁接”,提质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化工、建材产业。

  装备制造业。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依托新乡高新区创新创业板块和新乡经开区对外开放板块,新乡县、辉县市、长垣市、获嘉县、延津县、原阳县、封丘县、卫滨区等特色区域,大力引进世界500 强、中国机械百强、央企等辐射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借助龙头企业的影响力推动二次招商、以商招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培育和传统装备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做强起重机械、振动筛分机械、汽车及零部件3大优势装备制造业,做大过滤分离设备、农业机械2大特色装备制造业,培育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高端智能成套装备等4 大高端装备制造业。

  食品产业。适应消费升级趋势,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依托新乡县、延津县、卫辉市、经开区、辉县市、凤泉区、封丘县、原阳县、平原示范区,根据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区域吸引优质产业有序转移,加快推动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和链条完整,做大做强面粉及面制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果蔬加工与饮料制造业、酒类等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中央厨房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预制菜产业基地。

  轻纺产业。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依托经开区绿色纤维专业园区和辉县吴村、延津王楼棉纱产业集群区,高新区白色家电基地、原阳家具产业基地以及新乡县、辉县市造纸产业基地,围绕纺织服装、现代家居、造纸及纸制品等领域开展招商引资。纺织服装领域大力发展高端棉纺、绿色纤维,积极拓展工业用布、装饰用布、特殊用布和专用服装。现代家居领域强化智能家居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加快发展冰箱、空调等智能家电产品。造纸及纸制品领域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省内知名的纸制品加工和纸包装基地。

  化工产业。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突破口,依托获嘉县、延津县、卫辉市、辉县市等区域的化工园区,围绕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开展招商引资,调整优化企业产品结构、行业组织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实现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建设现代化工产业基地。现代煤化工加快推动下游产品深加工和产业链拓展延伸,依托合成氨、甲醇、氢气,发展甲醛、氨基树脂、双氧水、二甲基甲酰胺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化工新材料通过技术改造和科研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PBAT、PBS、PGA、PLA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及制品。高端精细化工推进两糠产业链、树脂系列产品、甲酰胺系列产品等特色优势领域持续升级,发展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用途和功能的定制精细化学品。

  建材产业。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以“三大改造”为抓手,依托辉县市、卫辉市、原阳县、延津县等重点区域,围绕装配式建筑、水泥、新型绿色建材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装配式建筑加快传统钢结构产业向智能制造+互联网融合升级,打造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集群。水泥产业利用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发展水泥产业下游产品,推动水泥与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强合作。新型绿色建材围绕耐火材料、建筑管材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型耐火材料、新型绿色板材、新型墙体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专栏一  提质发展传统产业招引承接行动

装备制造业。聚焦起重机械、振动筛分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过滤设备、农业机械等特色产业,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智能成套装备等高端产业,围绕产业链缺项、弱项的机电配件及其他大型工程机械,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机构,大力引进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上海电气、中国海装、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机科股份、佳木斯电机、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施耐德、SEW、安川等世界领军企业。依托新乡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结合国家《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瞄准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城汽车、北汽新能源、厦门金龙、开沃集团、三一集团新能源等新能源整车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以平原示范区为载体,争取在引进新能源整车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能源汽车以及电机、电控、电池、关键汽车零部件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到2025年,打造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食品产业。聚焦面粉及面制品加工、肉制品和冷冻食品、休闲食品、冷链食品及中央厨房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肉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谷物与淀粉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学食品加工与配料研究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江西省农科院食品加工研究开发中心等机构,大力引进英国联合食品、美国家乐氏公司、益海嘉里集团、香雪面粉、双汇、雨润、金锣、三全食品、良品铺子、盐津铺子、好想你食品、青岛啤酒等龙头企业。到2025年,打造500亿级产业集群。围绕中国第一麦优势资源,持续吸引小麦精深加工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新乡市布局,打造国内优质面粉及面制品加工生产基地。

轻纺工业纺织服装产业,聚焦绿色纤维纺纱领域,积极对接中国纺织科学院、山东如意国家纺纱工程技术中心、东华大学等机构,大力引进中国中纺集团、德州恒丰纺织、华茂纺织等龙头企业;聚焦织造领域,积极对接中国纺织面料技术创新联盟、宁波申洲面料工程技术中心,大力引进申洲国际、广东溢达、常州旭荣等龙头企业;聚焦服装及家纺领域,积极对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中国服装智能制造联盟、中国家纺物联生态联盟等机构,大力引进雅戈尔、九牧王、罗莱家纺等知名品牌企业,加强与郑州娅丽达服饰、云顶服饰等知名服装企业合作,形成产业深度配套与融合。现代家居产业,聚焦家电领域,积极对接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博西家电中国新研发中心等机构,大力引进美的、海尔、格力等一线家电企业,进一步加强科隆、金龙等企业与郑州家电企业的配套;聚焦家居领域,积极对接深圳市智能家具研发中心、全友家居软体研发中心等机构,大力引进索菲亚、好莱客、欧派家居等全屋制定企业,鼓励新飞与国内外知名家居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定制家电与定制家居融合发展。造纸及纸制品业,积极对接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金光(中国)浆纸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对接晨鸣纸业、山鹰纸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成熟适用的制浆、造纸和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到2025年,轻纺工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再生纤维素长丝和绿色纤维全国领先,建成国内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家电产业重新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化工产业。聚焦化工新材料等高性能添加剂、功能性薄膜等领域,积极对接中石化北京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国家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大力引进万华化学、宝丰能源、浙江龙盛、恒逸石化、鲁西化工、龙蟒佰利、上海家化等行业龙头企业。2025年,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建成省内重要的现代化工产业基地。

建材产业聚焦装配式建筑、耐火材料、节能管材等领域,积极对接清华大学等机构,大力引进伟星新材、上海建材、精工钢构、安徽海螺、杭萧钢构、中衡设计等龙头企业。依托中心城区装配式建筑国际产研示范园,引进以生产钢结构、PC构件、门窗幕墙、城市管廊、海绵城市构件等产品为主的产业上下游项目。2025年,建材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抢抓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突出市场牵引作用,带动战略新兴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围绕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区域运营总部、研发总部和生产基地,落地一批引领型、标志性重大项目,为我市制造业换道领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重要支撑。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依托高新区、平原示范区、经开区、新乡县、辉县市、长垣市等区域,加快推动高新区万华生命科学产业园、平原示范区生物与新医药专业园区、长垣市医疗器械专业园区建设,围绕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和卫材、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现代中药等重点领域,深化同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的合作,全面提升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水平,全力打造以血液制品、疫苗、单克隆抗体及重组药物为核心的生物技术药产业集群。医疗器械和卫材领域积极开发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吸收性生物蛋白绵、植介入医疗器械、血液透析产品、骨科器材、医疗机器人等高值耗材及高端医疗器械,全力打造医用防护用品“三基地、三中心”。化学原料药及制剂领域重点发展核苷系列、培南系列、沙坦系列、小分子药物、吡啶类及吡啶衍生物等高端原料药,提升产品附加值。现代中药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中药材生态基地,提升GAP 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地方特色中药饮片、经典名方的开发以及名优大品种二次开发和应用。

  电池及新能源产业。依托高新区、牧野区、凤泉区以及经开区、新乡县、辉县市、延津县等特色产业园区,聚焦锂电池、燃料电池、各类新型电池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超晶格电池、全固态电池、新型多元素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等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实现锂电产业的迭代升级。其他电池要立足市场需求,发展无汞扣式电池和无汞碱性锌锰电池、铅酸蓄电池,培育发展镍锌电池。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延津县、新乡县、卫辉市、封丘县等特色产业园区,聚焦节能环保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节能环保服务业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布局合理的节能环保“装备+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电机专用线、节能变压器、节能风机、节能高效工业炉、生活垃圾智能分选、建筑垃圾智能分选等节能环保设备。加快发展以废旧蓄电池、废钢铁、建筑垃圾为主要方向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牧野区、红旗区、经开区等优势区域,加快建设电波科技城、光电信息产业园、信息通信专业园区,围绕传感器、通信设备、应用电子等重大领域,大力引进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创新型电子信息企业。传感器领域巩固声电传感器、仪器仪表传感器等优势领域,积极推进红外传感器、热电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等专用传感器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通信设备领域加强信息通信设备、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与规模化应用。应用电子领域积极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和封装测试企业,建成“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芯片产品及应用”的产业链,加快软件与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

专栏二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招引承接行动

生物与新医药。在生物技术药方面,聚焦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等领域,加强与辉瑞制药、天坛生物、康泰生物、复星医药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围绕基因测序、生命信息与支持、医学影像等领域,加强与迈瑞医疗、威高股份、乐普医疗、鱼跃医疗等企业的合作。在化学创新药方面,聚焦小分子药、肿瘤药、心血管药、肝病药等领域,依托国家自创区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加强与恒瑞医药、贝达药业、丽珠集团、华东医药、科伦药业等企业的合作。在现代中药方面,聚焦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大品种等领域,依托太行山优势中药资源,加强与中国中药、红日药业、云南白药、片仔癀、白云山等企业的合作。到2025年,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

电池及新能源。锂电池方面,聚焦高端电芯、电池材料等重点领域,争取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欣旺达等行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电池及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

节能环保。聚焦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设备、环保工程建设、节能环保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德固特、亿利洁能、威立雅、国投伊犁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做强节能变压器、节能风机垃圾智能分选等产业链,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节能环保装备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传感器、通信设备、应用电子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中国信通院、赛迪研究院等机构,大力引进华工科技、高德红外、深圳传音控股、中芯国际集成电路、京东方科技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河南省一谷六园完善研发设计材料设备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用产业链条。到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营业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建成布局优化、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把握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趋势,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围绕“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加快未来产业基地化布局、集群化发展、规模化提升。在基因工程、氢能与储能等重点领域,面向高校院所、知名研发机构、知名创投机构等开展招商,大力引进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创新平台、创投基金等各类创新实体。加快引进培育一批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应用服务体系化的龙头企业,以及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推动一批未来产业项目落地。

  基因工程。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以及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加快推动关键技术与前沿技术研发,大力引进一批高水平研发团队和人才,重点发展基因组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组蛋白药物等医学前沿技术,推进华大基因华中中心、华兰基因单克隆抗体生产项目、茵特塞尔细胞制备中心和综合细胞库建设。

  氢能与储能。依托氢储能产业园,围绕氢能装备材料及技术设备、燃料电池关键部件及系统,引进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部件、动力系统等优质项目,打造“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发动机”的产业链条。加强与中国铁塔、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公司的合作,积极拓展储能应用场景,大力引进储能电池行业龙头企业。

专栏三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招引承接行动

基因工程。聚焦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西门子医疗、青岛蔚蓝生物、药明康德、华大基因、长春高新等行业龙头企业。强化郑新两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合作,积极对接河南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河南省精准医学大数据工程实验室、郑州大学基因测序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推进遗传基因筛查、基因组检测和基因库建设。

氢能与储能。聚焦氢燃料电池、氢发动机、氢能核心装备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重点领域,依托高新区氢能产业基地等载体,积极对接美国普莱克斯、中船重工(718所、712所)、富瑞特装等企业。聚焦氢燃料电池空压机、氢循环泵、催化剂、双极板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亿华通、雄韬股份、大洋机电、美锦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聚焦再生资源制氢、氢能储备及运输、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等细分环节,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燃料电池的电堆及关键材料、发动机系统集成与控制、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系统集成、氢能装备的制氢技术、储氢系统和加氢装备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河南省燃料电池与氢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加快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中原氢能产业基地。

  (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

  围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国际性组织,大力引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进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龙头企业,推动其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现代物流。围绕建设中原城市群铁路北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豫北现代物流中心“两枢纽一中心”,提升枢纽能级,发挥骨干物流设施龙头带动作用,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区域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巩固提升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商物流等特色物流竞争优势,培育壮大乡村物流、应急物流。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农产品、肉类加工、生物医药发展冷链物流,依托纺织服装的终端销售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电商物流,依托轻纺、医药、食品等产业发展,引导快递企业进驻园区发展快递物流。加快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探索“电商产业园+快递物流园”发展模式。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鼓励外贸企业开展跨境业务,支持企业建立海外仓,争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立与郑州联动对接机制,共建共享物流基础设施,打造衔接紧密、高效便捷的都市圈物流网络。加快申报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设施试点。

  现代金融。依托国际商务中心金融中心区,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法人总部、区域性(业务)总部、后台服务中心及分支机构,培育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多元化金融主体。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离岸金融等专业服务。支持平原示范区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创新型金融示范区。

  科技服务。大力发展技术咨询、委托研发、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打造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培育和壮大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方式,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市场影响较大的省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在新乡设立研发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离岸孵化器。争取国家重大科技服务载体布局,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促进各类服务机构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争取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河南中心、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在新乡建设分支机构。

  商务服务。加快推动高端软件、电子商务、咨询评估、融资担保、信用服务、人力资源、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广告会展等专业服务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高效的商务服务市场体系,助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发展。进一步放宽商务服务业市场准入,依托主城和平原示范区现代服务集聚区,吸引参与国际分工、开展高端服务的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文化旅游。依托市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做大文旅融资平台,围绕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融合性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文化和旅游骨干企业,推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南太行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和“三带五区域多节点”文化旅游全域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太行山文旅康养度假胜地、山地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目的地、中部地区入境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现代商贸。围绕打造豫北地区商贸流通中心,优化商业设施建设和业态配置,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创新,满足消费方式转变需求。围绕购物美食、体验娱乐等多元业态和“老字号”等优势品牌,发展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等各类特色明显的商贸集聚区。完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商业网点布局,加快智慧商圈建设和步行街改造提升,加快打造“两主四副十圈”商业格局。引导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连锁品牌零售企业向乡镇下沉,建设一批乡镇商贸中心、乡镇特色街和农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以平原示范区为“桥头堡”,建设品牌消费集聚区,发展特色餐饮,鼓励发展夜经济,打造郑州休闲娱乐后花园。

  健康养老家政。加快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托育模式协同互促,构建功能完善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信息技术,整合社区周边各类服务资源,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高水平建设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大力引进品牌企业发展集中运营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点,鼓励医疗服务机构全方位对接社区养老托育主体,支持物业公司开展“物业+养老托育”服务探索。着力推动养老机构多元化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大型领军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开展养老服务连锁经营。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企业、养老企业、大型地产企业和知名金融保险集团,建设一批医养结合产业园、老年用品产业园、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综合体、养老城镇等多元融合发展的健康养老专业园区。

专栏三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招引承接行动

基因工程。聚焦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西门子医疗、青岛蔚蓝生物、药明康德、华大基因、长春高新等行业龙头企业。强化郑新两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合作,积极对接河南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河南省精准医学大数据工程实验室、郑州大学基因测序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推进遗传基因筛查、基因组检测和基因库建设。

氢能与储能。聚焦氢燃料电池、氢发动机、氢能核心装备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重点领域,依托高新区氢能产业基地等载体,积极对接美国普莱克斯、中船重工(718所、712所)、富瑞特装等企业。聚焦氢燃料电池空压机、氢循环泵、催化剂、双极板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亿华通、雄韬股份、大洋机电、美锦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聚焦再生资源制氢、氢能储备及运输、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等细分环节,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燃料电池的电堆及关键材料、发动机系统集成与控制、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系统集成、氢能装备的制氢技术、储氢系统和加氢装备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河南省燃料电池与氢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加快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中原氢能产业基地。

  (五)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

  全力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大力引进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围绕“三链”同构主线,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力度,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促进种业、粮食、食品聚合发展。大力实施种业国际合作交流工程,打造粮食科技研发合作平台。加快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机构建设,加强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先正达等国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知名粮企在建设联合实验室、育种技术联合研发、举办生物育种国际论坛等方面的合作。与国内外优势团队联合设立专业化分支研发机构,通过定制研发、“揭榜挂帅”等形式,协同解决生物育种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谋划举办生物育种国际高端论坛,促进种业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打造国际生物育种学术交流永久会址。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种业产业化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打造小麦、玉米等优势作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步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种业、粮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1家全国十强种业企业并实现上市,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以上,培育3—5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专栏五  “中原农谷招引承接行动

突出对外开放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立足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实施农业科技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多形式、多平台开展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引入国内外知名粮企。

加强涉农项目策划和储备,重点引进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科技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我市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农业外资利用水平。

加强市级部门、区县互动协作,强化驻外地商会和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驻新商会、涉农协会、农业企业沟通协调,营造纵横交错、政商互动的开放合作网络化生态。

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企业挂牌上市,打造知名企业品牌。

加强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英国瑞丁大学等国际一流粮食大学和粮食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粮食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引进外籍院士、知名专家,开展重大粮食科技协同攻关。

  (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标杆企业,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行动,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强鲲鹏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引进“Huanghe”系列产品关键元器件配套企业和项目,积极发展基于鲲鹏架构的应用软件服务商,引育一批“Huanghe”系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抢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重大机遇,以鲲鹏计算产业生态构建为契机,加快发展大数据及云计算、新一代人工智能、5G、区块链、智能传感器等产业,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推动数字新乡、智慧新乡建设。到2025年,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0.5%,工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建设80 个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争创工业互联网平台;农业生产数字化率达到30%以上;服务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全省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兴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专栏六  数字产业化招引承接行动

大数据及云计算。加强大数据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模式融合,依托大数据产业园,大力引进一批行业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云应用服务商。

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开展人机交互、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等产品,积极引进浙江大华、优必选等行业龙头企业。5G产业。围绕依托红旗区光电信息产业园,打造新乡5G产业园。围绕中高频射频、智能终端、软件开发与服务等细分领域,瞄准5G小型化基站设备、5G新型智能硬件等关键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掌握5G产业核心要素、对产业上下游及周边相关产业有联动影响的骨干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注重发挥5G试点示范应用的市场机遇,着力引进一批初创型、成长型5G应用服务企业。

区块链。加快区块链与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聚焦区块链基础技术平台及服务、感知设备、通讯模组、物联网平台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飞天诚信、易见供应链、东信和平、罗克佳华、远望谷、新晨科技等龙头企业,打造区块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优先将区块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列入市重大科技计划支持范围,鼓励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重点在数字农业、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电子商务领域,实施一批区块链+”示范应用。

智能传感器。依托新乡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聚焦红外传感器、热电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硅麦等智能传感器及芯片产品,积极对接引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机构,大力引进国内外行业优势企业、标志性项目,提升芯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加快建设MEMS传感器及芯片研发制造基地。围绕智能传感器在智慧城市、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示范应用,积极对接东软集团、太极集团,力争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领域实现突破;大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平台运营企业,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引进一批智能终端整机项目,形成整机和关键元器件双向协作、相互配套模式。

  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一)资本招商

  加快完善基金政策、重塑基金体系、优化基金布局,大力发展天使、风投、创投等基金,打造良好融资环境,深化资本招商。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发挥放大效应,形成“以投促招”新局面。加快政府引导基金投资运作,围绕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分别组建4支子基金,针对具体重大项目组建N支专项基金,构建“1+4+N”产业基金体系。不断找准市场需求、遵循产业逻辑,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实施“龙头企业+产业项目”战略,通过投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通过“以投带引”招商引资新模式,落地一批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初创期企业。设立新乡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区比照设立两类政府引导基金,大力开展资本招商。鼓励融资平台转型升级为创投企业,用活“募投管退”政策,深度参与招商项目。

专栏七  资本招商行动

强化资本生成。依托新乡市国资集团、投资集团等国资投资平台,发挥国有资本的杠杆撬动作用,打造投资基金+股权引导投资+社会投资+天使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增强创新资本生成能力。

加强前期论证。成立企业家数据库和行业专家数据库,对拟发展培育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国家政策进行充分论证;组建专业团队对拟引进企业的技术水平、供应链和市场等进行评估论证,明确投资风险和可行性,做到科学理性决策。

完善退出机制。引导国有资本在投资完成既定目标后,通过市场化方式安全退出。探索实施引进专业团队国有资本投资引领项目落地通过上市通道退出循环支持新项目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产业项目落地。

完善风险防控。建立市属投资公司经营业绩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市属投资公司积极性,防范重大投资风险。聚焦基金运作效率与经济效益,有针对性分类设置考核指标,强化资本招商效果评价。

  (二)产业链招商

  坚持强链固链和延链补链相结合,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和创新链基础环节实施精准招商。实施延链行动,围绕打造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生物与新医药、食品制造、轻纺等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拉长和延伸重点产业、项目产业链条。实施补链行动,围绕“542”产业体系绘制产业链图谱,全面梳理产业链发展堵点痛点难点和人才技术等短板弱项,积极补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氢能与储能等产业链领域短板,加快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针对产业链缺失的关键项目、技术、平台和人才,探索试行招商引资“揭榜挂帅”制度,对引进的重大补短板项目,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实施强链行动,围绕智能装备、疫苗、氢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支持新航集团、卫华集团、心连心化工、华兰生物、白鹭化纤、科隆集团、孟电集团、驼人集团、河南矿山起重、五得利新乡面粉、新飞制冷等骨干企业,与行业龙头、跨国公司、知名研发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发挥我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平台、资源、人才优势,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协同转化,培育引进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紧扣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面向高校院所、跨国公司、知名研发机构等开展定向招商,加快集聚各类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创新平台。各县(市、区)、开发区要找准在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中的位置,发挥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

专栏八  产业链招商行动

绘制四张图谱开展四个遍访。聚焦“542”产业体系,高质量绘制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招商链四张图谱,全面梳理人才、技术、企业、项目等事项清单,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针对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空白环节,持续开展产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行业顶尖研发团队和权威专家、产业上下游客户四个遍访活动,推动产业链精准招商。

全面推行双长制。设立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总群链长,由市主要领导担任。每个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设群链长1名,由市级领导担任。每个重点产业链设群链长责任单位1—2个,由相关市直部门担任;设盟会长单位1—2个,由全市在该产业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担任。通过双长制做好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培育、重点项目推进、关键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牵头督导重点事项落实。

强化产业配套服务。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引导新航、卫华、心连心等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 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 通过提升配套水平,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上下游联动效应,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分工合作高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完善项目管理。坚持项目为王,按照三个一批(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工作要求,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建立完善良性循环、动态发布的管理机制,实现谋划一批、对接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滚动发展。建立项目协同推进、项目库信息报送、项目库动态调整及高质量绩效评价等机制。

  (三)平台招商

  充分借助新乡市国资集团、投资集团等国有平台公司综合资源优势,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撬动社会投资。依托新乡国资集团等国资平台,通过BOT+EPC模式,加快推动“政府平台公司+央企国企+金融机构”的三方合作,吸引央企、国企等战略投资者在新乡共同成立由新乡国资集团控股的合资公司,围绕交通、水利、城市更新、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在项目实现成熟运转后,通过股权上市转让、股权协议转让、被投企业回购等途径实现投资退出。大力支持和鼓励央企、国企等战略投资者在聚焦主责主业的同时,依托新乡科创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配套、要素成本等优势投资关联产业,围绕新能源、氢能储能等行业的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开展项目投资。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现代物流、能源材料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路衍经济。

  (四)企业招商

  激发企业招商发展内在动力,支持鼓励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大力推动白鹭化纤、科隆电器、新航集团、卫华集团、孟电集团、驼人集团、豫飞重工、银金达、心连心化工、华兰生物、华洋铜业、新飞制冷、天力锂能、中铁装备等大企业集团发挥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优势以及示范带动作用,引进境内外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出台老企业推荐新企业入驻优惠政策。支持落地企业与境内外龙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增资扩产,引导开展创新业务内部孵化。落地企业在我市追加投资或与其他企业合作新增投资,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部分视同为招商引资新增项目,给予同等政策待遇,促进企业“二次创业”。推动支持各类企业利用股权融资、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典当、商业保理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心连心化工等重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在做强做大核心业务的同时,向产业链下游环节延伸、向产业相关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飞地招商

  围绕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氢能与储能等重点领域,鼓励华兰生物、豫氢动力、心连心化工等我市龙头企业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对接,通过购买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委托以及联合研发、联合技术攻关等形式,推动沿海地区创新成果在新乡落地孵化,探索实施“沿海创新源·新乡应用场”模式。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建设飞地创新港和离岸孵化器,打造新乡企业在沿海发达地区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研究院的集中地,将招才引智的“管道”直接延伸到科技创新源地,引入一批高端人才和前瞻性优质产业项目。支持各开发区与郑州及沿海发达地区建设共管园、园中园等共建共管共享园区,采取总部+基地、异地生产、异地科技孵化转化等方式,发展飞地经济,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风险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

  (六)市场化招商

  加快组建在新异地商会、异地新乡商会及重点产业行业协会,鼓励行业协会商会搭建产业发展对接交流平台,举办招商推介会、经贸洽谈会、投资合作恳谈会等活动,邀请国际性、全国性和先进地区行业协会商会来新考察,办好“永不落幕”的招商推介会。加强与豫商联合会、河南省外地商会的密切联系,提高招商互动水平。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行业协会商会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对成功招引主导产业项目、人才团队的行业协会商会和会员企业,根据招引项目的类型、实际到位资金等,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区试行招商投资促进企业化改革,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组建专业招商平台公司,实施市场化的绩效激励政策。聘请大型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境外商协会负责人、国际机构代表人士等为新乡招商大使,为我市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机构牵线搭桥,为重大产业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建言献策,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七)线上招商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平台、产业转移综合管理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需求、打通信息壁垒、推进开放共享,建立新乡市招商引资信息化云平台。通过汇聚当前我市最新招商引资政策、规划布局、土地供给等资源信息,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骨干企业、产业链条、服务平台、园区载体等产业全景,实现资源要素“一网通览”和重点产业“精准画像”,打造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政策发布平台、投资环境展示平台、来新投资信息平台、项目对接撮合平台、投资管理服务平台,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做好招商项目征集及发布,采取微信群专题推介、视频推介、网络直播等方式开展网络招商对接,大力推行“连线”洽谈、“邮寄”签约、“线上”服务,开展“不见面招商”活动。围绕疫情催生的数字经济、健康产业等,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结合各自基础条件,在大数据、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谋划一批项目。建好“云端会客厅”,加快建设“投资河南”(新乡)云平台系统。

  (八)驻地招商

  推进新乡市人民政府驻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办事处(联络处)机构改革,理顺人员派驻、机构管理和工作考核等各方面体制机制,强化招商职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点区域增设一批招商联络处,开展驻地招商。鼓励和支持对外开放重点县(区)在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地区)设立境外联络处,围绕主导产业开展驻地招商。选派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产业知识精的年轻干部充实招商一线,压实招商责任。充分利用各类企业、商会和协会驻外机构的桥梁作用,收集招商信息,跟踪洽谈项目,提高招商实效。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实现主要区域驻地招商引资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九)会展招商

  依托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经贸活动,组织谋划专题对接活动,变“参展商”为“投资商”。办好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提升高端化、国际化、常态化、机制化水平,打造河南省乃至全国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金字招牌”。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举办务实高效的招商活动,办好长垣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等展会,支持平原示范区申办世界性种子博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高交会、广交会等省级以上展会活动,借助域外高端开放平台深化产业合作。大力探索实施市场化办会办展,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策划机构,吸引专业投资机构、知名展会品牌等举办招商引资专题活动。

  (十)乡情招商

  充分发挥根亲文化优势,叫响“老家河南”品牌,积极营造乡情招商浓厚氛围。利用在外豫商协会和各地新乡商会,加强与新乡在外企业、机构及组织等联系,吸引在外新商回乡投资。建立新乡籍企业家和成功人士信息库,充分利用在外优秀人才和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吸引其回家乡投资兴业。鼓励发展“回归经济”,深入实施“凤归中原”回归创业工程,吸引新乡籍企业家、技术骨干、优秀退役军人、大学生等返乡创新创业,带动总部回归、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鼓励各县(市、区)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乡镇,实施一批返乡创业示范项目,搭建多元创业平台载体。

  五、面向重点区域招引承接

  (一)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对接国家联动机制。借助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接国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地方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发挥驻外使领馆作用,深化与国际组织、境外投资促进机构、境内各级外商投资促进机构会商合作,搭建精准对接的投资促进交流平台。

  构建全球招商网络。加强与省政府驻外经贸代表处合作,推动在港澳台、日韩、东南亚、欧美等我市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东盟成员国家等选派驻外招商人员,设立我市驻外经贸代表处或投资促进机构驻外联络处,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经贸机构和重点企业的联系,定期开展投资促进专题活动。鼓励和支持新乡高新区、经开区以及各县(市、区)在港澳台、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地设立招商联络处,加快推动海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聘请全球知名投资促进机构、重点商协会等为招商顾问,精准对接重点目标企业,量身定制招引方案。研究出台《新乡市驻境外经贸招商人员选派工作实施方案》与《新乡市驻境外经贸招商人员管理办法》。

  强化重点国家地区招引。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机遇,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深化与东盟、欧盟、日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对英国、德国等国招商引资;聚焦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精密机械等领域,加强对日本、韩国等国招商引资;聚焦现代服务、食品加工、汽车制造等领域,进一步拓展新乡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聚焦文旅、商贸、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加强对港澳台地区招商引资。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投资合作。

  推进重大经贸活动。着力打造中国国际振动产业博览会、长垣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等招商引资品牌,不断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和实效性。积极参与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等系列对接活动,充分利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境内外展会活动进行招商推介洽谈。

专栏九  利用外资增量提质行动

扩大外资市场准入。认真贯彻《外商投资法》,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和相关政策法规,加快引导外资投向我市重点发展的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支持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领域开放进程。抓住国家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和放宽教育、医疗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的契机,在教育、医疗、文化、金融等领域积极谋划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

创新和丰富利用外资方式。支持外资以兼并收购、设立投资性公司、融资租赁、股权出资等形式参与我市企业改组改造,加快推进外资参与我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以增资扩股和利润再投资等形式加大对我市投资力度。积极推动我市龙头企业以跨国并购、境外上市、返程投资等方式引进国际高端要素。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市场和产业配套等优势,集团化、体系化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类外资企业转移。

大力引进外资研发投资。高质量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依托我市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创新平台载体,大力吸引外资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推动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外资研发中心进口设备关税减免政策、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补助、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补助和研发费用补助,并平等适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科技研发机构等优惠政策。

打造高端国际合作园区。加快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创建一批主体功能突出、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外资来源地相对集中的国际合作产业园,推动国际先进技术、高端外资项目落地。加快推动新乡经开区国际装备及物流产业合作园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申建、筹建1—2个省级国际合作园区。

  (二)强化境内区域合作

  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向东深化与长三角的产业合作,积极承接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现代医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产业转移,打造“飞地经济”示范区。向北深化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承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转移,抢抓央企总部外迁的重要机遇,争取引进食品加工、装备制造领域的央企落户我市。向西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强化与重庆、广西等地产业合作。向南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围绕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承接产业转移。

  加强跨省毗邻地区合作。主动对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关于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聚焦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一体化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联动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长垣加强同毗邻地区的互联互动,构建区域合作的基本框架和长效互动融合机制,打造省际交界的新兴中心城市。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强化产业链配套和联动发展,建设豫鲁交界合作示范区。

  (三)加快郑新协作发展

  围绕“两地三区一枢纽”总体目标,紧紧扭住郑新一体化发展龙头,打造郑州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推动平原示范区与郑州全方位对接、同城化发展,围绕高校科研、高端服务、先进制造,全力打造郑州都市圈特别合作区。

  强化郑新产业融合。以推动郑新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以打造高水平产业带和高能级产业载体为支撑,以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为重点,加快推动郑新一体化发展。瞄准郑州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服务业,协作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与新医药,以及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构建层次高端、特色明显、动力强劲的郑新产业体系。依托平原示范区、原阳县、新乡县、获嘉县,打造郑新产业融合先导区,积极承接郑州外溢产业,加强郑新产业协作配套,加速融入郑州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按照“项目50%以上来自郑州、功能50%以上为郑州配套”的标准在全市规划建设培育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郑新产业协同发展配套区,在工业用地、产业基金、标准厂房、研发平台、支持政策等方面做好基础要素保障,为郑新协同发展项目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高水平建设平原科教城。抢抓省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建设机遇,充分利用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创新优势和学科资源,积极引进和整合省科学院、华大基因、华兰生物等单位资源,加速太行实验室建设。深度融入神农种业实验室建设,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作物加速育种共性平台建设,打造国际种业科技创新高地,争创国家种业实验室。发挥“成果八条”政策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区域),形成郑新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集聚区。灵活采用“1+3”四位一体、以租代购、“ABO”等不同模式构建国内一流、中原特色的科教园区,强化郑新高等教育功能协作,进一步推动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落户新乡,打造郑州都市圈新的高校聚集地、科教产业发展新高地。

  创造郑新无感化发展环境。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协同推进新机制,打破政策、服务、环境壁垒,在产业政策、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对接、全方位合作,推进郑新软、硬件真正一体化,实现政策同步、服务同质、环境同效。

专栏十  郑新产业协作重点行动

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郑州市提升整车规模和竞争力、着力建设世界客车制造名城的目标,借助新乡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产业的良好基础,做精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电控系统、高性能材料、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围绕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建设,加快氢燃料电池整车、电堆、动力系统、电驱动系统等研发应用,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整车产业链。整合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构筑三百亿级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依托郑州轨道交通、煤矿机械、纺织机械、盾构机械、工程机械等大型成套装备优势,突出起重机械、振动机械、过滤与分离、电力装备、输送装备、精密铸锻件等新乡优势产品,为郑州装备制造集成配套,构筑两地全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系统。依托新乡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和郑州航空港的发展优势,加快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业,引进飞机环境控制、液压操纵、燃油系统、军用民用无人机及配套设备、航空机载设备等领域的龙头企业。聚焦发展关键基础部件、数控机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构筑千亿级产业集群。

轻纺产业。围绕郑州市打造纺织服装名城的目标,大力加强服装品牌设计,完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集供应链、制造链、电商分销、众筹众创、产业金融、共享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以绿色化纤及面料为重点,突破差别化纤维和印染后整理的技术瓶颈,发展高附加值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高档纺织品和生态纺织品。引导传统家具、白色家电产业向绿色家具、智能家电领域升级,重点发展智慧家居、家电核心零部件、硬件制造。加快构筑轻纺产业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血液制品、检验检测试剂等优势领域,创新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精准医疗、动物保健功能产品、医疗耗材等产业。强化郑新两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合作,共同推进遗传基因筛查、基因组检测和基因库建设等,构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基地。整合生物医药、生命科技与健康养生三大领域,构筑千亿级产业集群。

食品加工业。依托中国农科院与河南省农科院两大科研基地及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推动特色良品育种、生态大米、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发展和农副产品加工。围绕郑州市速冻食品龙头企业,加快郑新两地食品加工业创新升级,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建设高端健康食品产业基地。推进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园艺培训等衍生农业产业的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等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整合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两大领域,构筑千亿级大农科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和大数据。协作郑州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应用电子、智能传感器新型电子专用材料以及为光通信和数码产品配套的光器件、光组件产品,推动电子元器件向高频率、低功耗、微型化、组合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经济、软件服务业等领域,构筑五十亿级产业集群。

新材料。经开区依托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和白鹭化纤,重点发展绿色纤维、新型建材、医用材料等,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新乡县、获嘉县有序引导化工产业向新型耐材、功能性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工业及工程塑料制品等新材料方向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新型耐材、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建材、超硬材料、医用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印刷包装材料等联动性较好的产业。

文旅产业。立足黄河滩区、大运河、南太行等生态资源优势,加快郑新两地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打造郑州都市圈文化旅游胜地。沿黄区域重点发展文化体验、文化演艺、生态休闲、研学教育、会议会展等功能,建设郑州都市圈文旅产业基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平原示范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文体赛事类新兴时尚业态。原阳县重点推进以农业观光与民俗体验为主题的项目建设。以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为主线,展现中原文化与运河文化精髓,搭建主题文化与休闲旅游平台,构筑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依托新乡高校和科研资源,加强创新要素导入,建设区域创新中心。进一步集聚金融、商务、咨询、文创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特色服务街区和商务服务中心。物流业依托公铁场站布局,通过加快新乡口岸建设和口岸物流发展,强化郑新两地口岸联检联运,提升郑新物流枢纽集疏与分拨能力,建设新乡市中心城区、平原示范区、新乡县、原阳县、获嘉县五大物流集散中心。依托平原示范区、原阳县、获嘉县现有的物流基础和交通优势,发展郑新城市冷链共同配送,培育冷链配送+连锁零售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宅配生产基地+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等新型业态模式。

  (四)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

  各县(市、区)要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要素禀赋条件,聚焦主责主业,围绕重点行业承接产业转移。长垣市、平原示范区、辉县市依托专业园区,大力引进和承接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地的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引导上下游关联企业聚集合作,推进产业链式聚集,加快打造产业集群。新乡县、延津县、获嘉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在满足政策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基础上大力承接上海、浙江、山东等地的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转移,建立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全流程产业链体系,进一步深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构建并畅通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产业转化的科技创新链条,加快推动实现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延津县、辉县市、卫辉市、原阳县、封丘县依托消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浙江、广东、福建、四川等地的食品、纺织服装、家电、家具等产业,大力推动集群式产业转移承接,加快引进加工贸易、研发设计及配套产业。市区要大力引进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专栏十一  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行动

新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承接装备制造(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配套部件,航空飞行器制冷、液压、电控、地面保障等配套系统,整装低空飞行器制造,过滤器及配套设备)、汽车制造(汽车转向器等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精准诊疗、医疗器械与高端耗材、动物保健、功能性食品)等领域。

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承接装备制造(智能设备、零配件制造、金属铸造加工、工业轴承制造、高低压配电柜、机械用冷却器制造、配电自动化、制造、轨道智能物流装备、起重机械)、新型材料(绿色功能性纤维材料、新型通信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高端医药产业、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特种用途半导体材料)、现代化工(塑料制品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塑料制品业)、现代轻纺(绿色纤维、特色纺纱、高档针织面料、高端绿色印染、纺织服装、服装设计)、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配套、公路养护材料)、生物医药(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等领域。

长垣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承接装备制造(起重机械及配件、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生物医药(卫生材料、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绿色食品(农副食品加工业、面粉及面制品、速冻食品)等领域。

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承接装备制造(机床、高精钢材、高端铸造)、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电子元器件)、节能环保(环保设备生产、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无纺布生产)等领域。

新乡经济开发区。主要承接装备制造(通用设备、专业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仪器及仪表制造等)、生物医药(化学药品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生物药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等领域。

获嘉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主要承接装备制造(农机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制造、高低压电器制造、阀门等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甲醇、树脂、油漆涂料、医药中间体及新材料)等领域。

原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主要承接装备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绿色食品(屠宰及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方便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其他食品制造)、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领域。

卫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主要承接绿色食品(酒类及饮料、休闲食品)、新型材料(合成高分子包装材料)、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新型环保生产线)等产业。

延津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主要承接绿色食品(小麦专用面粉高档挂面食用油、速冻食品)、现代化工(煤化工、高端日化)等领域。

封丘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主要承接绿色食品(速冻食品)、现代轻纺(服装制造)、生物医药(抗菌类、基本维生素、核苷类)等领域。

新乡红旗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主要承接装备制造(数控磨床制造,金属工具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金属丝绳及其制品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产、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等领域。

新乡电源产业开发区。主要承接电子信息(三元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电池制造、人工智能、5G通信、车联网、智慧城市)、电池及新能源(动力锂电池、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低速电动车)、新型材料(三元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等领域。

新乡市平原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主要承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领域。

  六、构建高质量招引承接载体

  提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能级,强化开发区主载体作用,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平台,加快申建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和河南自由贸易区开放创新联动区,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平台载体支撑。

  (一)提升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级

  以新乡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辐射新乡经开区、新东产业集聚区、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平原示范区、中国电波科技城,加快构建“一区四园四集群”的自创区发展格局,开创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发展新局面。抢抓国家、省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机遇,瞄准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大数据、航空航天军民融合等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盘活驻新高校资源,引进域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鼓励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在新联合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实施重点行业高端人才引进专项活动,重点汇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团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深入落实“新八条”等政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结合、科技开放合作、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等先行先试,推进“项目+技术+团队+资本”组合,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专栏十二  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级提升工程

推进一区四园四集群建设。加快建设鲲鹏云和华为云两大载体,切实推进华兰生物疫苗及单克隆抗体、科隆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华大基因华中中心、万华生命科学产业园、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园、正大无人机、氢能产业园、华为鲲鹏产业生态链、新东光电信息专业园、绿纤科技城等重大项目。

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中电科二十二所、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市布局。鼓励驻新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联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到2025年,培育国家、省级创新研发平台150家以上。持续办好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打造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永不落幕的开放创新品牌;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新乡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培育建设区域性科技大市场。引进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加快生物医药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全市、服务企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网络。到2025年,力争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新培育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家。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引导华兰生物、银金达、高远路业等企业争创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5年,全市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以上。

实施人才强新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构建人才引进聚集、开发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服务保障及科学管理六大政策体系,努力打造牧野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夯实筑巢引凤基石。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健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和引才目录定期发布机制,实行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服务等便利措施,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团队)。探索在国内外创新高地建立人才联络工作站,聚焦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的领军人才和团队。高水平对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平台,落实好各项人才保障激励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到2025年,引进培育创新引领型人才或团队50个以上,拔尖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50名。

争创一流创新成果。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电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育种、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支持我市企业和科研院所承担卡脖子工程,在生物育种、物联网无线传输、5G天线、信息安全模组、超晶格正极电池材料、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激发国家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乡经济开发区(新乡县)、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内生动力和经济活力,围绕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加快推动符合开发区主导特色产业定位的外资项目落户,建设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采购、物流、结算、研发、培训等功能性机构,对重大外资新设或增资项目给予奖励,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开发区在政策允许和法定权限范围内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作用大的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

  (三)加快开发区整合提质和转型升级

  依托全市13个开发区,做强集群发展载体,发展中小微企业园和专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规,申报创建省级、国家级开发区。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结合新一轮开发区设立、调整与扩容,进一步明确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引导各开发区结合主导产业定位,高起点谋划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关联度高的龙头型、基地型、集群型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式引进、链接式转移。支持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全产业链掌控能力。积极推进全省首个互动型飞地经济产业示范项目金水(获嘉)飞地经济产业园,探索试行“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机制。突出“亩均论英雄”,提升用地产出效益。聚焦放权赋能、简化优化审批、规范管理体制、建设市场化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堵点难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

专栏十三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程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建设。完善道路、能源、信息、供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推动开发区与周边城区联动建设交通物流网络。加快开发区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场景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开发区试点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全方位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强化落实三个一批。把项目建设作为开发区工作主抓手,推动项目招商、开工、建设、投产清单化管理,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将产业项目作为重中之重,高标准制定产业项目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等目标要求。围绕主导产业提升、新动能培育、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完善等,持续实施三个一批活动。

增强主导产业集群效应。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开发区,每个开发区重点发展1—2个制造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1个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省级开发区突出发展1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实施10个以上主导产业链项目。加快打造延津县食品加工、卫辉市食品饮料及包装、辉县市装备制造、长垣市生物医药等百亿级产业集群。

提升招商引资比较优势。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盘活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标准化厂房,实现入区企业拎包入驻。以工业用地收储、标准厂房建设、创新平台打造、投融资平台建立、产业基金设立、创新平台打造等主抓手,着力提升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开发区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园、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作用,为项目进驻和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吸引更多投资者在新乡投资兴业。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发展活力。优化开发区管委会与属地政府关系,建立职能边界清晰、相互协调共享的合作机制。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管理团队,推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深化放权赋能,依法依规赋予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将赋予县(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同步转移至开发区,扩大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

  (四)积极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平台

  依托优质专用小麦等优势特色产业,以粮油加工、面制品、休闲食品等产业为重点,重点引进酒水饮料、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精深加工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乡镇特色工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创建2个国家级、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建设返乡创业产业园,推动具备条件的返乡创业园申报国家级、省级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五)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平台载体

  加快推进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工程进度,打造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加快平原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申建步伐,加强与省商务厅、郑州海关等上级部门沟通,争取尽快获得省政府同意并上报国务院。抓住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创建机遇,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园区进行对接申建,推进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围绕中欧班列(中豫号)建设东西贯通的跨境货运通道,打造“一体两翼”国际陆港。着力吸引国内外一流科研力量在平原示范区布局,鼓励高等院校设立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研发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全力推进平原科教城建设。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围绕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培育创新载体,吸引人才、集聚资源,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智能传感器、电子信息、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

专栏十四  重大招引平台载体建设工程

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向省政府提交申建请示,尽快获得海关总署审批通过。支持新乡经开区与河南省物资集团战略合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开拓中欧班列(中豫号)欧洲、东盟等线路。引导外贸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充分利用“中欧班列(中豫号)”优势,开拓外贸发展新领域,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综合保税区。按照边申请边建设边招商的思路,在有序推进综合保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围绕建设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目标,培育形成1—2个主导产业。对照《综合保税区适合入区项目指引》,聚焦高端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吸引一批外向型产业项目落地综合保税区。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加强与省自贸办对接,抓住河南自由贸易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发展机遇,支持平原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等条件较好的开发区积极参与创建,复制推广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与开放、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强化自贸试验区与开放创新联动区的联动试验,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创新成果。

新乡国际陆港。依托新乡东高铁枢纽,探索高铁快运节点建设,建立直达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新郑机场等的高铁物流直通作业体系,加快推动新乡经开区总部物流基地、新乡西部公铁物流园和豫北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

  七、打造一流招引承接环境

  (一)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新乡市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中共新乡市委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制定出台营商环境投诉举报、违法案件调查处理、评价奖惩等相关配套制度。完善外商投诉工作机制,畅通投诉处理渠道,落实《新乡市外商投诉处理工作方案》。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在办事流程、办理时限、在线监督等方面全面提升,全面清理重复、变相和违规审批,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 按照“一网通办、一次办妥、一天办结”总体要求,建立企业开办全流程服务体制,将证照办理、公章刻制、税务、社保、公积金、银行开户等事项纳入全流程服务体系。贯彻落实《新乡市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工作方案》,建设外来投资“快速通道”,继续落实“五专”责任制(针对专题、制定专案、明确专人、成立专班、负责专盯)。深化投资项目从选址、核准(备案)、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到竣工验收的审批全流程改革、格式化审批,简化优化审批程序。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政府审批时间压减至40个工作日以内。对开发区内的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等备案类企业投资项目,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健全“万人助万企”常态化服务机制,盯紧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强化问题协调解决。落实“13710”工作机制,确保重大事项推进实效。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贯彻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加快推动信用新乡、文明新乡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将招商引资承诺兑现作为政府信用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持招商引资政策稳定性连续性,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活动中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严格兑现向投资者依法作出的承诺,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强化对企业诚信经营的激励约束,因企业自身原因未按合同约定期限开工或建成投产的招商项目,相应缩短其享受支持政策的期限。

  提升国际化便利化水平。积极组织开展赴境外重点地区举办重点产业投资促进活动,对有实质性招商引资任务和目标的出国(境)团组,在人数、批次等方面予以保障。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国际校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我市。探索为招商引资企业配套提供政策性租赁住房,对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提供住房、落户、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就医、出入境等全方位支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引进、评价、激励等机制,创新人才政策措施,为人才引进做好服务保障。

  (二)加强要素保障

  贯彻落实《新乡市招商引资要素保障工作推进意见》,完善工业用地收储、标准化厂房建设、产业基金设立、投融资平台建立等评价激励体系,优化招商生态,完善落地保障。

  保障用地需求。加大工业用地收储力度,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形式增加工业用地供给,推动新建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强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采取政府出资新建、社会资本参与合建、老旧厂房翻新利用、闲置厂房腾挪置换等多种方式,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全面推进新型产业供地、“亩均论英雄”评估、带“施工图”出让等用地制度改革。落实《新乡市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出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联动改革,开发区内一般工业项目实行“全承诺、拿地即开工”机制。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有效解决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土地等问题,不断盘活闲置低效用地。

  保障资金需求。积极完善股权、债券、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引进私募基金、社会资本和信托资金,推动项目与市场对接。加强银企互动,通过增加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支持企业利用债券融资等政策措施,满足落地企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开发符合招商引资项目特点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建立金融机构参与重大项目前期考察、评审和签约落地招引全过程的四同(同研判、同考察、同洽谈、同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推行重大项目主办银行机制,建立项目融资服务专班。

  保障人才需求。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牧野英才2.0”人才行动计划》,围绕我市新兴产业、重点行业、重大战略领域,引进一批急需紧缺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依托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等机构,鼓励我市各类创新主体与省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对接、产学研合作或引进技术成果在新乡转移转化,通过项目实施引导带动,吸引国内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新乡”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保障人力资源供给。“十四五”期间,完成10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取得相应证书,全市持证人员总量达到15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60%以上。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行动计划、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支持新乡学院、河南工学院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支持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壮大教育资源创建职业技术大学。深化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开展“学历+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打通学历、技能、就业通道。依托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打造新乡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豫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中心、技能竞赛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和公共实训中心。

  八、健全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市级统筹、县区主攻”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实行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县(市、区 )招商引资工作汇报制度,协调解决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和重大问题。市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推进工作落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是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牵头抓、各部门负责同志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市级领导领衔推进、县区领导分包实施”制度。各县(市、区)要根据本规划,聚焦本地区实际问题,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细化落实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我市招商引资项目预审评估、联审联批等推进体系,协调各方资源,加快项目落地。坚持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市形成“谋开放、抓招商、上项目、树典型”的浓厚氛围。商务和工信部门牵头统筹协调推进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发改、科技、住建、金融等部门立足各自优势开展行业招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财政、人社等部门依法依规提供要素保障服务,统战、外办、工商联、侨联等部门用好合作关系平台和客商资源,合力推进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各县(市、区)围绕重点产业,研判形势趋势,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谋划招商活动,狠抓项目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形成全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一盘棋格局。

  (三)开展督导激励

  对全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情况实行“周动态、月通报、季排名、半年观摩、年终总结”的问效机制。建立市招商信息发布平台,每周公布各县(市、区)地招商动态。每月通报各县(市、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进展情况,每季度进行招商引资综合排名并在市级主流媒体公开发布。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集中督查范围,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通报表扬并给予建设用地指标支持等激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约谈。把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等作为增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实效和质量的主要手段来抓落实。加大对重点项目检查抽查力度,确保项目信息的真实性。与时俱进改革完善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考评激励机制。

  (四)锻造招引队伍

  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调剂行政和事业编制,通过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从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中选派等方式,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外语运用熟练、产业知识精通、商务谈判技巧丰富的招引队伍。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把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参考,对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绩突出、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干部,优先提拔任用。组织县(市、区)负责同志及招引工作人员,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地挂职学习。对招商引资岗位急需的管理人才、特殊人才,可实行特岗特薪、特职特聘。构建招商队伍常态化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每年组织对全市招商人员进行一轮业务培训,定期举办英语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对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出现失误的干部,按有关规定给予容错免责。

  (五)营造浓厚氛围

  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加强与国内主流媒体合作,在重点招商区域策划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吸引外来投资者来我市投资创业。加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大投资促进活动宣传力度,营造“亲商、爱商、富商”和“崇尚创新、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为外来投资者和来新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

 

 


行政法规政策法规
CopyRight © 2017 新乡商务局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4107000004  网站ICP备案:豫ICP备17001402号-2  公安机关备案:41070202001570
主办单位:新乡市商务局  联系电话:0373-3699956
关闭
关闭